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載入中

資料處理中

新化街役場

新化街役場

地圖icon交通指引 :台19甲線-新化段

新化街役場建築形式為仿歐洲晚期文藝復興戲院式樣,屋身表面建材以洗石子為主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,與台灣大學校舍建築採用相同材料,巧妙結合西方建築式樣與本土建築意匠,工藝精巧又不失莊嚴,為彰化以南唯一僅存之街役場建築物。其中尤以入口圓弧形門廊設計,突破一般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物的做法,充分展現文藝後期建築的靈活特質,突顯本建築的藝術特色,提昇了保存的珍貴價值。
 (資料來源:新化區公所網站)
楊逵文學紀念館

楊逵文學紀念館

地圖icon交通指引 :台19甲線-新化段

楊逵,一位具有人道關懷的社會主義作家,晚年在《我有一塊磚》文中提到希望拋磚引玉,捐贈東海花園的土地,興建文化村。在新化鎮各界努力下,楊逵文學紀念館於2005年11月27日正式啟用。提供民眾一個接觸文學、感覺文學的理想空間,透過文物、資料的展示,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接觸文學作家不平凡的一生。
 (資料來源:新化區公所網站)
新化老街

新化老街

地圖icon交通指引 : 台19甲線-新化段

巴洛克式老街(指中正路)年代近八十年,不過東西兩邊建築年代也不相同,老大目降人都以「東邊街」、「西邊街」稱之,西邊街比東邊街早興建,而最早興建的房子是林茂己先生,時間是日治時期大正十年(1921年)。林先生不惜鉅資請來匠師,拆掉原有的矮房子,蓋了一幢漂亮別緻的巴洛克式洋房,左右鄰居都很羨慕欣賞,於是陸續仿效建立,遂成了當時新化足以傲人的「西洋樓」商店街。
 這條商店街,每個家戶外觀不盡相同,各有特色,內部材料以檜木為主,雖年代久遠,仍未腐朽。而其店名則是直接黏貼的水泥字,經久亦不掉落,可見其作工品質之精細。在當時,同一條街,一邊是西式嶄新建築,一邊是中式老舊房屋,顯得很不搭調。於是在昭和12年(1937年),日本政府以給予貸款方式,強制拆除東邊老舊房屋並興建同一款式的洋房,至此不再分東西街。這一段街景壯觀亮麗,極富藝術風味,儼然是新化文明躍昇的象徵。
 現今的中正老街是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,經過老街區居民投票表決後,所保存下來的。88 89年居民、專家學者及公部門的積極努力下,成立了中正老街文化展望會,進行88年一期美化工程〝洗淨立面測繪,銅牌門號〞,89年二期美化工程〝結構安全補強、立面山牆整修、破舊門窗修換及統一招牌〞,90年三期美化工程〝排水溝改善暨道路舖面美化〞……等。在二年的時間內,將老街區從破舊昏暗的頹喪老街,呈現出全新的風貌。
 (資料來源:新化區公所網站)